陜西有個地下村莊,數百戶人家都住在地下,房子堪稱活化石

Jiang酱 2023/02/21 檢舉 我要評論

圖源/百度百科

如今社會,什麼都可以來比個高低。

特別是建筑物,我們每每總能在新聞上看到哪里又建了高樓,哪里的建筑高度是全國第一,世界第一。

的確,隨著老百姓生活水準的提高,樓房也越建越高,人們可選擇的空間也越來越大。住在比較高的樓層,享受視野上一幕遠眺的極致快感,是當下許多人的追求。

圖源/抖音

見慣了高樓大廈的你一定想不到,在中國陜西有個鮮為人知的 地下村莊,村子里 數百戶人家世代都住在地底下。他們所居住的房子(地窯)距今已有 1600年的歷史,被稱為黃土高原上的民居「活化石」。

地下村莊的入口 圖源/百度百科

這個村莊為什麼要建在地下?這里面有什麼樣的故事?

住在這里面的村民是終年不見天日嗎?他們是如何生活的呢?

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個頗具傳奇色彩的神秘村莊—— 柏社村


1600年前的民居「活化石」

柏社村位于陜西省咸陽市三原縣北部新興鎮,坐落在渭河以北台塬之上,地勢相較為平坦。古時因村中樹木多以柏樹為主,故稱「柏社村」。

柏社村村貌 圖源/百度百科

柏社村始建于晉代,由于其地理位置特殊,是關中通往陜北、甘肅、寧夏的重要通道,同時占據了戰略要地「胡同古道」的入口,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咽喉要地,所以自秦漢以后成為兵家必爭之地。

據記載,從晉代開始柏社村一帶就有百姓定居。

歷經幾代朝堂更迭,到了宋代,這里已經發展成有名的商貿集鎮。

到了明代,這里更是盛極一時,鎮內鹽行、炭行、藥鋪、當鋪、顏料店、雜貨鋪、客站、車馬店一應俱全。

抗日戰爭時期,柏社村又是通往革命根據地照金、馬欄、延安等革命根據地的咽喉要地,設有秘密交通站。

既是古時候的商貿中心,又是近代抗戰日期的秘密交通站,柏社村究竟是怎樣一個地下村莊,具有如此多面的「功能」呢?

圖源/網絡

如果第一次來到柏社村,你一定會感到有些懵圈。

因為你能看到茂密的樹林,卻看不到一間房子;能遠遠地聽到人們交談聊天的聲音,卻看不見人影。

直到走到近處才會發現,原來這里家家戶戶的房子都藏在十多米深的地下,需要沿著一條甬道,順著斜坡而下,穿過一個洞門,才可以進入到院子里。

站在四四方方的院落中,一下子豁然敞亮,抬頭望上去,頗有點「坐井觀天」的奇妙滋味。

柏社村也因此形成了 「見樹不見村、見村不見房、聞聲不見人」的獨特景觀。

圖源/百度百科

柏社村這種建在地下的民居建筑形式,被稱為下沉式窯院,也叫「地坑窯」或「天井窯」。

這是一種由原始社會類人猿以洞穴棲身演變而來的一種古老奇特的民居形式,漢、唐、宋及以后的文獻都有記載,被譽為人類穴居文明史上的「活化石」。

圖源/百度百科

雖然建筑方式很古老,但這種「地坑窯」卻很實用。

地坑窯的建造簡單,成本相對低廉,且冬暖夏涼,不易被戰爭損壞。

首先,需在平地上鑿掘出方形或長方形深坑,一般高4米,寬3米。

這個方形的坑洞底部,就是天然的庭院,庭院內可以種植棗樹、核桃樹、杏樹等而且由于地勢較低,方便開鑿水井。

圖源/網絡

然后,沿著四方的坑面,每一面都可以開鑿出2到3個窯洞。

坑院的大小和窯洞的多少由這戶人家的經濟、人力和居住人口多少而定,一般6~10孔,最多的可達16孔。

圖源/咸陽廣電官方APP 看咸陽

最后,再挖出一條甬道與地面相通,穿過十幾米長的門洞便可以進入院子里,像進入神秘地道探險一般。

村里的窯洞都互相打通,一旦有了危險,就能迅速從其他出入口逃離。在戰爭年代,這種地坑窯是對村民最好的保護。

圖源/網絡

也因為地坑窯「窯窯互通」的這一特點,在我國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時期,渭北蘇區地下交通站就曾設在柏社村。

據三原縣新興鎮機關干部李海峰介紹:

「在抗戰時期,柏社村一帶是我黨建立的一條秘密交通線和中轉站,曾接待和護送了大批奔赴抗日前線的將士、有志青年和愛國學生。習仲勛等老一輩無產階級革命家還在此留下了紅色的印記。」

習仲勛故居 圖源/途川戶外

歷史上,渭北地區地窯分布十分廣泛,但由于多種原因,目前地窯保留最多、最為完整的是柏社村。

目前,柏社村內保留有傳統的窯洞民居780院,其中下沉式窯洞四合院225院。目前,保存完好的有148院,經常有人居住的有25院,廢棄地窯52院。村內還有崖窯34院,關中民居12院。

圖源/途川戶外

2013年,柏社村被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及國家文物局評選為第六批「中國歷史文化名村」。

作為國家下沉式地坑窯集中保護區,柏社村因此被稱作「天下地窯第一村」,更有著「中國生土建筑博物館」之美譽。


發展旅游,讓古村「活」起來

厚重的歷史在柏社村留下的不僅是時代的痕跡,更留下了許多獨具地方特色、豐富多彩的民間藝術。

明末時期,柏社村秦腔班社唱響關中北部,有時還會遠赴甘寧演出。班社里生、旦、凈、丑、文、武樂隊,行當齊全,還建有大戲樓。

現在的柏社村里依然活躍著秦腔自樂班,大多為各地廟會、物資交流會、集市會、婚表大事演唱。

秦腔自樂班 圖源/攝影部落 tb30139132

另外,柏社村的木雕、社火、瑣吶、手工刺繡、剪紙、面花、紙扎等民間文化習俗,均在柏社村有長久的歷史和影響力,特別是木雕制作工藝,至今為十里八鄉所稱道。

三原縣周家大院門裙木雕 圖源/蜂鳥網 休閑影子

除此之外,柏社村林木繁茂,現有中國珍貴的用材樹種「楸樹」5萬多株,被稱為 「楸樹王國」

茂密的楸樹林,高大挺直,花開時節,滿樹盛開著淡紫色的花,村落掩映在其中,一切顯得那麼靜謐、古樸而又美好,令人陶醉。

圖源/網絡

近些年,隨著當地老百姓生活水平的提高,居住在這里的村民很多都選擇搬出地坑窯,住進了寬敞明亮的地上樓房,柏社村也逐漸有了沒落的趨勢。

為了完整地保存柏社村地坑窯特色,讓中國特色的民居文化傳承下去,柏社村依托紅色歷史與自然風光,打造起「紅色+綠色」旅游產業,讓古老的村莊煥發新生。

1940年,習仲勛在柏社村組建地下交通站,現在該地下交通站已成為當地對青少年進行革命傳統教育的紅色基地,柏社村也成為獨具特色的紅色旅游景點。

圖源/咸陽廣電官方APP 看咸陽

圖源/咸陽廣電官方APP 看咸陽

而綠色旅游方面,柏社村不少小院在村政府的幫助下,改造成了獨具特色的農家院。

每到旅游旺季,來此觀光旅游的人絡繹不絕,還會順便品嘗泡泡油糕、籠籠肉、金線油塔、石子饃等三原傳統小吃。

農家樂經營者曹莉說:「我們以前在城里飯店工作,如今村里的游客越來越多了,就在家門口開起了農家樂,每個月收入有5000元左右,還方便照顧家里的老人和孩子。」

柏社村農家樂 圖源/華商論壇

如今,當地正在積極招商引資,全力打造一個具有觀光、避暑、度假、科普等綜合功能的文化觀光型和民俗體驗型的古村落旅游區。

圖源/途川戶外

地下村莊,流淌過的是時間,留下的是歷史的見證。

這里不僅承載了祖宗留給我們的燦爛文明,還是中國人抗擊外來入侵者的智慧結晶,更是中國農民幸福生活、祖國繁榮強大的真實寫照。


超級鄉村研究所
柏社村綜合評分: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這個藏在地下的1600年古村,收藏人類民居「活化石」》

[2]《三原:傳承紅色基因邁出發展新步伐》

[3]《走進三原縣柏社村地坑窯——曾經的渭北蘇區地下交通站》

[4]《柏社村:打造文化觀光民俗體驗型古村落旅游區》

[5]《新華網航拍的「黃土高原上的神秘地坑院」 就在三原》

[6] 百度百科



- END -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