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顆果核賣到上萬元,這個村莊憑手上功夫創造傳奇

Jiang酱 2023/03/17 檢舉 我要評論

你見過 核雕嗎?

這是一項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以桃核、杏核、橄欖核等果核及核桃雕刻成工藝品,在中國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

很多人對核雕的最初印象,大概都來自于上語文課本中的一篇文章,明朝文學家 魏學洢 創作的《核舟記》:一個叫王叔遠的明代奇人,在一顆僅有 兩粒米高的果核上雕出蘇軾泛舟赤壁的場景。

短短的幾句描述,讓一艘精巧絕倫的小舟躍然紙上,令人記憶猶新:

「舟首尾長約八分有奇,高可二黍許。中軒敞者為艙,箬篷覆之。旁開小窗,左右各四,共八扇。」

清 乾隆二年 陳祖章 雕橄欖核舟 圖源/百度百科

1737年,清宮造辦處著名牙匠陳祖章,用一枚橄欖核重現《核舟記》中的蓬船造型。

這艘小核舟,體積不大但五臟俱全(縱1.4cm,橫3.4cm,高1.6cm)。竹編棚頂的船艙兩側,有可開合的推窗,船上有船夫、童仆及船客共八人,船底以行書刻蘇軾的《后赤壁賦》全文。小船整體線條流暢,栩栩如生,令人稱奇。

清 乾隆二年 陳祖章 雕橄欖核舟 圖源/百度百科

明清時期,核雕作為一項中國傳統民間微型雕刻工藝,作品只不過是文人雅士、達官貴人們把玩的小物件,并不值什麼錢。

但如今,這項 曾經無人問津,幾近失傳的民間技藝,卻在江蘇蘇州吳中區的一個小村莊里,重新煥發生機,甚至創造了 年產值過億的鄉村經濟奇跡!

舟山村上百家的店招清一色的與核雕相關 圖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舟山村,這個不起眼的江南小村落,村民們正憑借著核雕技藝悶聲發大財。

整個舟山村占地僅8平方公里,但經營核雕的工作室卻有 300多個

全村總人口不到6000人,有3000多人從事核雕手工藝,相當于 每2個人中就有1人從事核雕產業。

2020年全村核雕 年產值3億多元,占據了全國市場份額的 20%以上,是名副其實的 「中國核雕第一村」


小果核有大世界

舟山村,位于蘇州市吳中區,坐落于穹窿山腳下,南臨太湖之濱,是一個核雕歷史悠久的小村。

早在明清時期,這一帶的核雕工藝就已經名揚四海。上世紀五六十年代,舟山核雕還曾作為國禮走出國門,是創收外匯的重要出口產品之一。

1946年,當代核雕大師 宋水官就出生在這個核雕藝術氛圍濃厚的小山村。

1967年,23歲的宋水官進入舟山工藝雕刻廠當一名普通的學徒。當時的舟山雕刻廠是一個小型鄉鎮企業,只有五十多號人,還都是村子里的村民。

農忙種田,農閑雕刻。

由于勤奮好學悟性又高,宋水官很快在眾多學徒中脫穎而出。

宋水官正在進行核雕創作 圖源/瀟湘晨報

1973年,作為技術能手,宋水官被調到吳縣雕刻廠負責雕刻生產。

後來,由于核雕市場收縮,雕刻廠也因為效益不好而面臨解散,正值壯年的宋水官也站到了人生的十字路口,是繼續核雕事業,還是放棄。

宋水官左右思量,還是舍不得放下手中的刻刀。他決定回到家鄉舟山村,創辦自己的核雕工作室,將這門老祖宗傳下來的手藝傳承下去。

宋水官正在進行核雕創作 圖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當時,宋水官所謂的工作室其實十分簡陋:幾平米的小房間,一張桌子,再加上幾把刻刀。

雖然條件艱苦,生活拮據,但他從未想過放棄。

幾十年來,憑著這份對核雕的熱愛和匠心,宋水官堅持每個作品都精益求精。

在他的刻刀下,一枚枚平平無奇的果核,經過雕琢和打磨,脫胎換骨變成一件巧奪天工的藝術品。

2009年,宋水官的作品《乘風破浪》在第九屆中國民間文藝博覽會上獲得了中國工藝美術的最高獎項 「山花獎」,這是核雕首次獲得該殊榮。

宋水官核雕作品《乘風破浪》 圖源/瀟湘晨報

宋水官后續創作的《十八羅漢》《龍騰奧運》《蘇州園林》等作品,在全國大型博覽會上陸續獲獎,宋水官也被授予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光福核雕」的代表性傳承人。

在獎項和榮譽紛至沓來的時候, 宋水官有了更重要的使命:

讓核雕技藝后繼有人,繼續發揚和傳承。

于是,宋水官積極參加全國各省、市手工藝相關的宣傳活動及展覽會,推廣核雕技藝在業內的知名度,提升「舟山核雕」的品牌價值。

在他的帶領下,舟山村形成了空前的「核雕熱」,村子里幾乎家家都從事核雕手工藝產業。

舟山村遍布大大小小的核雕工作室 圖源/網絡

如今的舟山村,已形成了從 橄欖核收購,到核加工、雕刻、銷售,包括雕刻工具制作等的完整產業鏈,年產值超過3億元。

《央視財經》的一篇報道中這樣寫道:

二十年前,舟山村一輛汽車都沒有,但現在村里總共有400多輛小汽車;村民的收入也從原來的一年一兩萬,翻了好幾倍,只要家里有一個人做核雕,起碼正常的收入都在十萬元以上。

核雕,成為了舟山村名副其實的支柱產業,也讓村民們實實在在地發家致富。


核雕技藝,令人稱奇

中國自古以來從不缺乏技藝高超的能工巧匠。

而匠人技藝的極致,無外乎如庖丁解牛那般,刀刀入筋,游刃有余。

但實際上,比起庖丁解牛, 核雕更是一門神乎其神的絕技。

指尖大小的核雕 圖源/圖蟲創意

就拿宋水官的獲獎作品《乘風破浪》來說。

一枚小小橄欖核上,融合了 鏤雕、浮雕、立雕、微雕等多種雕刻工藝;

核舟上刻畫了神態各異的人物,細細一數,竟然有 23個之多;

小舟身上還有八扇芝麻大小的窗戶, 每扇只有幾厘大小,而最奇妙的是,用牙簽輕挑,船上的每個小窗都 能開關自如,堪稱鬼斧神工。

宋水官核雕作品《乘風破浪》 圖源/《畫界·工藝美術》

一枚完整的核雕作品,往往要耗費雕刻師巨大的精力及時間成本。

從選料到雕刻,再到成品,每一個步驟無不體現了核雕工藝的巧奪天工和匠人之心。

第一步:選料

舟山村核雕的選料,通常為 橄欖核

然而,橄欖核的挑選標準十分嚴格,不是所有的橄欖核都能制作核雕工藝品。舟山核雕要求必須選用產于福建與兩廣地區、秋季采收的橄欖核,整體長度須達到5厘米,6棱勻稱,兩頭鈍尖。有時候,1000多枚橄欖核中,可能只有一枚符合標準。

由于選料嚴格,現在一顆符合標準的橄欖核能賣上百元,品相好、個大的甚至能賣上千元。

一顆符合標準的橄欖核 圖源/圖蟲創意

第二步,繪制、粗雕

待到構思好主題,確定好造型,繪制好畫樣后,核雕匠人就可以開始進行粗雕了。

沿著提前畫好的圖案線條,先簡單地進行勾勒,去掉多余的部分,讓整枚核雕大致的輪廓顯示出來,再進一步定好比例和布局。

第三步,細雕

接下來,就是細雕,這一步直接決定了整個作品的成敗。

需要將勾勒的圖案精確無誤地雕刻出來,對力度的掌握也尤為關鍵。力氣小了,痕跡會太淺;力氣大了,可能會把局部細節刻斷,那這件作品就報廢了。這是最考驗手藝人技藝水平的一步。

細雕 圖源/圖蟲創意

第四步:打磨、裝飾

雕刻部分完成后,就需要用砂紙在橄欖核的表面細細打磨,讓核雕呈現出溫潤、活靈活現的光澤。

如果有需要還可以給作品鉆個小孔,做簡單的裝飾,如此一件核雕才算最終完成。

一枚小小的核雕作品,一套流程下來,最少需要半個月的時間。

因為工序繁瑣,一個熟練的核雕師傅,一年的核雕作品也不過幾十件。

2008年, 「舟山核雕」被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是對舟山核雕技藝的肯定,更是對核雕文化的保護和傳承。


電商,給傳統手工技藝帶去驚喜

走進舟山村,你會發現,這個村遍布核雕工作室。

但是兩年前的疫情,使舟山村的核雕市場備受沖擊,曾經人流量不斷的核雕一條街,一時間門可羅雀,村民們的收入大打折扣。

圖源/看見蘇州

圖源/看見蘇州

不甘等待的村民們研究起了電商,年輕人開始向老師傅們推薦直播帶貨,利用網絡平台分享核雕技藝,銷售核雕產品。

「1、2、3,上鏈接!」

「拼手速,看上哪件,點擊下方小黃車購買…」

看著手機屏幕里,年輕的徒弟在抖音直播間里,一邊介紹產品一邊「吆喝」核雕手工藝品,屏幕下方的網友實時在線砍價的場景,今年76歲的宋水官思緒萬千。

圖源/瀟湘晨報

從注冊賬號到視訊拍攝,再到開直播帶貨,讓宋水官沒想到的是,以前需要走南闖北,雙腿跑出來的銷售生意,如今竟然憑借著一方小小的手機屏幕,將傳統手藝人與四面八方的消費者聯系在一起。

令宋水官更加詫異的是,對傳統文化和傳統手藝感興趣的年輕人占比很高,許多消費者第一次通過手機刷到他的視訊后,還會發私信向他請教。

圖源/交匯點新聞客戶端

在宋水官的影響下,村里大大小小的核雕工作室紛紛開啟了電商直播,舟山村的抖音核雕基地發展勢頭也非常好。

宋水官說: 「村里300多家核雕工作室通過直播帶貨,一年能銷售出去上億的核雕工藝品!」

短視訊不僅能分享核雕手工技藝,傳承傳統文化,還能實現實時變現。

這是電商帶給傳統手藝最大的驚喜。

圖源/瀟湘晨報

核雕,不僅僅是一件精工技藝制作出來的工藝品,它更 是中國傳統文化價值的體現,是一個民族或者一個國家的根。

它不僅給舟山村村民帶去了實實在在的財富,更為我們留住了中華民族的根。


超級鄉村研究所
舟山村綜合評分: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小果核有大世界,核雕非遺傳承人的抖音電商「奇遇記」》
[2]《中國核雕第一村:年產值兩個億》
[3]《煥新非遺②|直播引流,鬼斧神工的核雕技藝不是傳說》
[4]《堅守傳統技藝五十余年 國家級非遺傳承人再現「核舟記」》



- END -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