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不吃筍,枉為干飯人

Jiang酱 2023/03/07 檢舉 我要評論

幾場春雨落下,南方的竹林里便處處冒出了春筍,這應季而生的鮮物,向來是饕餮們每年都必須品嘗的。

中國人吃筍由來已久,《詩經》中有一場關于王侯盛宴的描述,其中寫道:

這便是國人食筍的最早歷史記載。那時,筍子是上等蔬菜,用來招待貴客。

當時的周天子大約也是一名吃貨,《周禮》中就曾寫道:加豆之實,筍菹(zū)魚醢(hǎi)。

「菹」為腌制,「醢」是醬料的意思。周天子許是品出了筍中草酸較高,單吃不僅口感不好,還容易引起腸胃不適,便吩咐將筍加以腌制,再佐以魚醬,鮮上加鮮。實乃高端美食家。

最早的古漢語詞典《爾雅》曰: 筍,竹萌也,可以為菜肴。單從「萌」字,似乎就能看出古代人對筍的偏愛。

歷史更迭中,食筍之風也日漸盛行。

從白居易的 「此州乃竹鄉,春筍滿山谷……每日遂加餐,經時不思肉」,到老饕蘇東坡的 「好竹連山覺筍香」,再到愛竹成癖的鄭板橋 「江南鮮筍趁鰣魚,爛煮春風三月初」

生于翠綠竹林的筍,憑著一身鮮美,撫慰了不少文人墨客的心和胃。

如今,吃筍已是日常,尤其在南方,春天不吃筍,真是枉為干飯人。

據《2016年中國竹類資源的分布狀況分析》統計,在我國, 浙江、江西、安徽、湖南、湖北、福建、廣東,以及西南地區的 廣西、貴州、四川、云南等地竹林資源分布較為集中,其中,又以湖南、江西、浙江、福建4省最多,占全國竹林總面積的60.7%。

跟著他們吃筍,必然不會錯。


浙江

浙江 臨安天目山的筍,因《舌尖上的中國》風靡大江南北。

每到春天,春雷轟動,是夜,竹筍便要破土而出。

年長的山民都知道,太陽升起前,挖出來的筍,才最鮮嫩。因為,竹筍生長速度極快,一旦破土,水分和筍肉就會變老,向著竹子去生長。

當清晨的第一縷陽光照耀在竹林間,山民已將挖好的竹筍藏于黑布之下(古老的保鮮方式),快馬加鞭運往江南的市場,最快,到午間時,這鮮嫩的春筍,就會出現在江南老百姓的餐桌上。

吃筍要吃鮮,江南人民大約最有發言權,一道 「腌篤鮮」就足以拿下老餮們的胃。

剛從市場買回來的春筍,剝掉外皮,切成滾刀塊,焯水撈出;將咸肉切塊,再加幾片火腿肉和鮮五花肉,下鍋「篤」30分鐘,然后將筍塊放入大火煮沸,轉小火慢「篤」1小時,最后加入百葉結煮透,出鍋撒上蔥花,「腌篤鮮」便做好了。

咸肉自帶的咸味兒和肥厚的油脂,與鮮筍的清甜融于奶白色的湯中,淺嘗一口便覺得這就是春天的味道。

竹筍的鮮,從何而來?史軍在《植物學家的鍋略大于銀河系》里提到竹筍鮮美的秘密: 「它有大量的游離氨基酸,包括了賴氨酸、谷氨酸,而其鮮味是氨基酸在表演。」

「篤」在江南話里是小火燜的意思,一個「篤」字,活靈活現地展現了湯咕嚕咕嚕冒泡的畫面。不得不說,江南人不僅會吃,取名更是直抵內心。

圖源/日食記


湖南

湖南人吃筍,命中注定是一道 「筍子炒臘肉」

每年年關將至,山間的湖南人便會殺一頭豬,留出過年吃的肉之外,剩下的一部分做臘肉——肉塊抹上鹽,用棕葉穿過,懸掛于火塘之上,慢慢用柴火熏制。

圖源/淘寶臘在農家安化土特產

待到開春,春筍上市,臘肉便有了歸途。

挑出一塊肥瘦相間的臘肉,先把帶皮的肥肉切塊丟入燒熱的鍋中,煎出一圈豬油,香氣直沖鼻尖,忍不住吞了一口口水,將瘦肉倒入翻炒片刻,再將切好的筍片倒進去,菜勺翻飛間,每一片筍子,都裹滿了豬油馥郁的香氣,這時撒入干辣椒和蔥葉,咸鮮香辣之味迸發而出,樓上樓下的人大概都要被饞哭了。

圖源/下廚房 海洋之星168

熏制、油重的臘肉,遇上鮮嫩、清香的筍,極致完美。第一個發明這道菜的人,怕是比周天子更熱衷美食。

聽湖南的朋友講,在外吃不到老家的臘肉,便用五花肉替代,煸得干而香的五花肉雖不及臘肉霸氣,但也算了一份鄉愁。


四川

四川,作為世界竹類植物的起源地,竹筍品類非常豐富。在這里,要說最愛吃竹筍的,可能不是人類,而是國寶貓熊。

生活在成都大貓熊繁育研究基地里的國寶們,吃的竹子都是「特供」的,主要來自四川省蒲江縣明月村的的 細葉烏頭雷竹筍

目前,明月村種植竹筍面積多達10000余畝,年產鮮筍1300萬斤。在給貓熊寶寶們供給足量之后,我們也能吃到國寶同款了。

四川人吃筍,除了會用來炒肉之外,還會用來做 涼拌筍 泡椒筍尖

洗好的春筍,先入鍋焯熟,撈出后要放入涼水中再過涼,這樣筍子吃起來更脆爽。這一步,是做涼拌筍和泡椒筍尖必不可少的。

四川的老一輩做涼拌筍還有一招,要用手撕,不能用刀切,因為刀會切壞了筍的自然紋路,損了口感。

待筍子處理好,將切好的蒜末、辣椒圈放入碗中,再來一勺辣椒面和少許芝麻,分兩次淋熱油,然后加入食鹽、豆瓣醬、雞精等拌勻,最最不能忘的,要淋一勺藤椒油,這是四川涼拌筍的靈魂。

涼拌筍 圖源/搜狐視訊

這樣的涼拌筍,吃起來麻辣鮮脆,讓人停不下嘴。

泡椒筍尖則更為清爽一些。焯熟的筍片,放入泡菜水中,加入泡椒、花椒、八角、香葉,放在密封的壇子里泡至入味,便能吃了。酸辣脆生的筍片,光寫出來這幾個字,都忍不住要流口水。

泡椒筍尖 圖源/小紅書


廣西、云南

廣西的筍,大約是螺螄粉帶火的。

那一碗碗遍布大江南北的螺螄粉,鋪滿了一根根聞起來酸臭無比的 酸筍,令愛它的人愛到瘋狂。

圖源/上海去哪吃

但實際上,除了廣西,酸筍也是云南人家家必備的罐子菜。

廣西、云南相比江南、湖南、四川來說緯度更低,氣候更加溫暖、濕潤,但竹林眾多,挖出來的鮮筍放置時間不長,便會腐壞,腌制筍應運而生。

將挖出來的筍,剝殼后切成筍塊,或筍片、筍絲,放于陶罐中,清水過面,撒上適量的鹽,密封放置于陰涼處,少則十天半個月,多則一個月,待到酸味溢出,便可食用。

云南某些地方制作酸筍,會用淘米水腌制,發酵的筍帶著一絲酒糟的香氣,酸臭味道濃郁,用來煮雞、魚、排骨,再好不過。酸味的筍,將肉類的油葷調理得恰到好處,令人咂口叫絕。


福建、江西

梁秋實曾在《雅舍談吃》中寫道:筍尖之外還有所謂「素火腿」者,是大片的制煉過的干筍。

可謂,愛筍之人,不僅懂得鮮筍之鮮味,也愛 筍干之味鮮。

江西、福建為何盛產干筍,究其緣由大約與其祖輩便熱衷游歷山河、四處經商有關。新鮮的筍不便攜帶和保存,何不制成筍干?身在外,也能品嘗家鄉味道。

新鮮的竹筍去殼切根,進行高溫蒸煮,然后切片烘烤,直至將筍內的水分徹底排出。這些色澤金黃、飽滿煙火氣的筍干,食用前再經清水泡發、喚醒。

筍干雖不及鮮筍鮮嫩脆爽,但其肉質醇厚,又因烘烤時保留了全部的氨基酸,僅是加入豬油煸炒,也是筍香撲鼻。

也讓我們在春天之外,品嘗到了筍的鮮味。

除了以上地區之外,在廣東和貴州,也大有喜愛吃筍的食客。這大概便是,凡竹林之地,皆愛筍之人。

突然地,就想到了宋代林洪在《山家清供》中寫的:「夏初,竹筍盛時,掃葉就竹邊煨熟,其味甚鮮,名曰:傍林鮮。」這大抵是竹筍最頂級的鮮味吃法。

然,蘇東坡又寫道:「無竹令人俗,無肉使人瘦。不俗又不瘦,竹筍燜豬肉。」

傍林鮮也好,竹筍燜豬肉也罷,這一份盛行了幾千年的滋味,在每一年的春天,都令人心之向往。

中國哪里的竹筍最好吃?想必,你心里自有一份答案。

參考資料:

[1] 吃筍的最早記載來自《詩經》,上海名菜「腌篤鮮」其實來自徽州

[2] 食筍古詩七首:春筍滿山谷,此味常不足

[3] 中國哪里的筍干最好吃?

[4] 吃筍,南方人有多認真?從浙江吃到廣西,從腌篤鮮吃到酸筍

[5] 節令の風物|吃春筍,一年就這麼十來天

[6] 人間有味是清歡——春筍

[7] 有一種極致的鮮味,只有嗜筍的人知道

- END -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