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品王」陳佩斯:從一夜爆紅到「銷聲匿跡」,他經歷了什麼?

哐哐一頓發 2023/01/23 檢舉 我要評論

央視春晚結束后,很多觀眾覺得語言類節目越來越無趣了,

大家又開始懷念那些曾經在春晚上發光發熱的喜劇演員,陳佩斯與朱時茂這對搭檔就是其中之一,

《吃面條》等表演至今仍有很多觀眾回看地津津有味

可惜後來他與央台產生分歧,從此退出了春晚,直到2020年才重新出現在央台,

這中間到底發生了什麼?他們究竟為什麼離開?

1.

陳佩斯的出身并不普通,父親是著名表演藝術家陳強。

1950年,陳強在布達佩斯進行演出,與此同時他家大兒子在吉林長春出生,因此被取名為陳布達。

4年后,二小子出生,就順勢取了佩斯這個名字。

作為那時候的「星二代」,陳佩斯是很驕傲的,

小孩子很崇拜自己的父親,就會下意識的模仿,加上有一些天賦在身上,他總能逗樂同學們,

用五彩繽紛來形容自己的屁,用豆花的味道比擬它,瞬間就讓課堂歡樂起來。

陳佩斯那時候也只是崇拜著自己的父親,對表演這件事有一點興趣罷了。

可直到15歲的那一天,父親因為將黃世仁和南霸天等大反派演繹的出神入化,被當成了徹底的壞人,當父親被打的血肉模糊地回家時, 陳佩斯就對這件事充滿了反感。

家中遭逢變故,他前往了內蒙古建設兵團,一待就是4年,

15歲的少年原本沒有干過什麼重活,可在那里,不服輸的陳佩斯硬是咬著牙搬磚,

就在這樣一天一天的磨練下,少年好像重新認識了這個世界,

不只有城里每天衣著光鮮的人, 還有身邊這群扎根在土里每天面對黃沙為生存拼搏的人

他們每天都在為生計發愁,但熱情淳樸,一點點高興的事情都能令他們展顏。

這4年的生活給陳佩斯帶來了很深的影響,也為他以后的創作提供了許多靈感。

離開那里后,陳佩斯在父親的幫助下進入了八一電影制片廠,開始了與演員結緣的一生。

後來陳佩斯在采訪中回憶: 「那時也不是喜歡這一行,但妳沒有別的選擇,就只能靠這個謀生。」

內蒙古建設兵團老照片

之后的幾年,陳佩斯安安穩穩地工作,也逐漸有點喜歡上了這份工作,

他還是會時常回想起曾經在內蒙古的那些日子,會想起那些可愛的人,

然后就會忍不住拿起筆,寫下曾經逗笑他們的話,來了靈感會再添幾句,就這樣度過了無數的夜晚,直到朱時茂的到來。

朱時茂比陳佩斯晚幾年進廠,但他卻偶然間發現了陳佩斯的創作,當時就眼前一亮,

之后,兩人就著這個本子談論了起來,越聊越投機,很快就成為了好朋友,之后又成為了好搭檔。

2.

跟朱時茂成為搭檔之后,兩人一起創作,一起演出,一起走穴,

陳佩斯也在這其中真正的喜歡上了這個行業,

有一次,他們在哈爾濱表演自己創作的本子《考演員》時,被路過的黃一鶴看見了,

完整地看完了他們的表演,看著他們將觀眾逗得哈哈直樂,

就上前介紹身份,說自己是春晚的導演, 希望他們能夠參與1984年的央視春晚。

這樣的事情兩人已經遇到過不少,所以并沒有非常動心,

只是禮貌地婉拒了對方,但是挨不住黃一鶴的幾番邀請,還是同意了演出,

因為擔心最后的演出效果,他們提前請來了國家體委的運動員們,讓他們當觀眾進行彩排。

效果出乎意料的好,陳佩斯和朱時茂將他們逗的滿地打滾,

表演的兩個人對這個效果都很滿意,也在他們的笑聲中,得到了滿足。

卻并不能令春晚的其他負責人滿意,他們覺得這是一年一度的晚會,

如果妳們把所有的觀眾都逗到失控,那豈不是一切都亂套了。

最后,他們的節目進入待定,陳佩斯和朱時茂只能進行等待。

這一等就等到了上台前,陳佩斯是在無法忍受這樣的對待,賭氣似的拉著朱時茂: 「咱們走,不上了!」

還是朱時茂拉住了他 :「都已經等到現在了,也不差這一會兒半會兒。」

最后還是導演黃一鶴力排眾議讓他們上了節目。

并在他們上台前反復叮囑:「相信妳們一定能表演好。如果妳們有了什麼情況,我可就出事了。」

然后工作人員問: 「妳們這個節目形式之前沒有見過,它叫什麼?我好讓主持人介紹。」

陳佩斯和朱時茂對視一眼,最后說: 「叫小品。」

此前,根本沒有小品這種稱呼,是陳佩斯和朱時茂將這種形式帶上了大舞台,并起了小品這個稱呼。

3.

1984年,他們將25分鐘的《吃面條》刪減了一半,搬上了春晚的舞台,也從此開始了小品風靡的時代。

陳佩斯一直堅持著講小市民的故事,他想讓他們也能在繁重的工作和乏味的生活中體驗到身邊的快樂,然后自己主動去發現身邊的美好,樂樂呵呵地過日子。

不論是《主角與配角》、《警察與小偷》、《姐夫與小舅子》,都懷著這樣的創作目的,

甚至《主角與配角》就是兩個人吵架的時候創作出來的。

一句「憑什麼妳就是主角,我就是配角」惹起了火氣,

「妳管得了我,還管得了觀眾愛看誰」就這樣脫口而出,創作靈感就這樣迸發,

兩個人也顧不上吵架了,又重新和和氣氣的擠在一起寫稿子。

這件事被分享出來時令很多觀眾哭笑不得。

但他們的作品就是從生活出發,接地氣又有自己的思想在里面。

但在這個過程中, 陳佩斯發現,如果一直在這個舞台走下去,自己就不會走的很長遠。

因為春晚帶給人的壓力太大了,如果是平時,他們有很多時間耐心地慢慢地磨一個本子。

但是在春晚,只能用三個月的時間準備, 他經常在那段時間里整宿整宿的睡不著覺。

而且, 因為要配合整個晚會的主題,個人作品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陳佩斯曾幾次提出用電影蒙太奇的手法將作品展現出來,但最后都被駁回。

他覺得這樣很難受,明明知道這個作品可以有更好的展現方式,卻只能退而求其次。

但這些都只是導火索,最后點燃這個導火索的,是那一場官司。

在1997年,陳佩斯和朱時茂就在市場上看到了自己小品演出的光碟,

之前他們并沒有收到任何這樣的消息,兩人合計了一下就拿著東西去找負責人對峙,

然后得到了道歉,他們也將此事揭過,卻沒想到,兩年后再次看到了這些東西。

只是這一次,對方的態度非常強勢。

本來就已經到極限的陳佩斯,選擇了與他們對簿公堂。

在朱時茂猶豫時,他還開玩笑: 「反正他們已經對我們說過那麼多次不可以,咱說一次也沒啥。」

後來在易立競的采訪中,被問到:「當時為什麼一定要選擇這種方式?」時,

他回答:「 因為這個世界需要規矩,不然就亂了。」

最后兩人勝訴,對方需要賠付33萬,但陳佩斯與朱時茂卻幾乎消失在觀眾的視野里。

那時有了很多他們是被封殺的傳言,但那些也只是傳言。

事實上,是陳佩斯對曾經的生活厭倦了,也對自己的表演有了一些困惑。

所以他沉寂了一段時間, 安安靜靜地品味生活、享受生活。

這段時間也讓他對表演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然后總結了自己的經驗,創作出了《陽台》。

4.

那時候話劇在國內還沒有什麼市場,也就是說,在開創了小品這一演出形式之后,

陳佩斯又憑借《陽台》、《托兒》將話劇市場打開了。

害怕沒有人看,他們幾乎做好了血本無歸的打算,

但是最終的演出效果卻出奇的好,場場爆滿,幾乎座無虛席。

僅僅30場演出,他們就回了本,陳佩斯回憶是說,那一場含著淚謝的幕。

陳佩斯回憶《托兒》創作靈感

此后,他就扎根在了話劇舞台,他享受那種精心準備的包袱丟出去,觀眾給予了熱烈的歡笑和掌聲的感覺。

2004年,他們也收到了央台春晚的邀請,但是他以要排話劇沒有時間拒絕了。

七年后,他再次婉拒了他們的邀請,不因為別的什麼, 只是他找到了真正讓自己享受的舞台,

在那里,他能用自己想到的最好的方式呈現自己的作品,能收到觀眾最真實的反饋,

沒有那些他討厭的事情,只有真誠的表演和真摯的反應。

直到2020年,他接下了央台綜藝《金牌喜劇班》,才時隔老師22年再次出現在央台觀眾的視野,

他也沒有什麼別的想法,就是想 看到更多的喜劇好苗子出現在舞台上培養好年輕這一代

所以有很多觀眾說他的很多點評都聽不懂,

因為他不是在點評,而是在盡自己所能將知識教給孩子們,希望他們能成長起來。

這麼多年來,陳佩斯始終穿著老布鞋,讓自己處在最舒服的狀態,

他也從不承認自己是「小品王」,而說自己是「手藝人」,

一心一意地打磨自己的作品,鍛煉自己的手藝,為這個時代留下些什麼,就滿足了。

用戶評論
你可能會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