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吃一次魚丸,保證你的舌頭也會彈一彈

Jiang酱 2023/03/08 檢舉 我要評論

在社交網絡上流傳著一句話:福建人什麼都敢吃,但廣東人連福建人也要吃。

廣東人愛吃、能吃、會吃素來是站在鄙視鏈最頂端的。廣東靠海,海產尤其豐富,對追求鮮活的他們來說,喜清蒸,愛生食。

如此挑食的廣東人,能看上福建人,大概是因為福建人足夠「鮮美」吧。

福建亦臨海,生蠔、蟶子、白蛤、魷魚、海葵、鮑魚……廣闊的東海里,大約沒有他們不吃的。粗略一算,福建人的海鮮含量怎麼說也有90%了吧,聽上去就很適合「食用」的樣子。

除了愛食海鮮,福建人還尤其擅長海鮮制品。在福建的省會,福州,有一款名噪全國的小吃—— 魚丸

在福州,有一個流傳甚廣的故事:

古時有一位商人出海經商,不幸船觸礁,一時無法靠岸,只能天天捕魚吃,某天,船上一位婦人突發奇想,將僅剩的紅薯粉和鰻魚肉制成了魚丸子,船上的人吃過后都難以忘懷其美味。商人回到福州后,特意去尋了婦人,聘其為廚師,開了一家店,專賣魚丸。

圖源/知了LOOK

時光流轉,福州人和魚丸的情愫越來越深。對于他們來說,魚丸既是小吃,又是大菜。

小到茶余飯后,隨便在福州的街頭小店都能買到一份魚丸,無論是解饞還是充饑,三五粒魚丸和湯下肚,心滿意足;

大到 「無魚丸不成席」。家里有宴席時,魚丸是必備的一道菜,有多少位賓客,就要按人頭準備多少粒魚丸,每人一粒,魚丸越大用料越講究,越能顯出主人家的用心。

傳承百年之久的魚丸,早已不再拘泥于一地。如今,從福州賣出去的魚丸一年超過 30億粒,占據了魚丸市場的半壁江山。

全國每兩粒魚丸,就有一粒來自福州。

圖源/知了LOOK


剛上岸,就被做成了魚丸

汪曾祺曾在《初訪福建》中對福州魚丸大加贊賞:

如此高的評價,要歸功于頗為考究的制作工序。

福州魚丸,大多使用剛剛從海里捕撈的鰻魚或者鯊魚,處理干凈后,用刀將魚肉刮下,然后將魚肉切成小塊, 一錘一錘地打成魚糜

圖源/東南衛視

接下來,是 打漿。在魚糜中加入適量的紅薯粉,迅速攪打,并時不時加入冰水或冰塊,一來防止紅薯粉發酵,二來是為了將魚肉的溫度控制在零度,以保證魚丸Q彈;

圖源/虎糾頭條

第三步,制肉餡兒。一般用五花肉剁碎,加入老抽、味精、白糖、紅蔥酥、蒜頭酥等傳統醬料攪拌均勻即可;

最后,包魚丸。左手抓一拳魚漿在掌心,添上調好的肉餡兒,左手大拇指往下一扣,一粒渾圓的魚丸從虎口冒出,右手拿勺順勢一勾,隨即放入一旁備好的水盆里,使其成型。

這一步很考驗功力。魚漿太黏,放在手掌里很難包起來,但它們在有經驗的師傅手里就很聽話,3秒能出一粒。

行云流水, 從一條魚到一粒丸,只在片刻間,魚的鮮味完完全全地得以保留。

魚丸是否鮮美,選魚很關鍵。上了年頭的老師傅一般會選擇海鰻魚,其肉質滑爽,魚膠含量高,做出來的魚丸耐煮且彈性十足,3~5斤大小的海鰻魚最佳,肉質更為細膩。

「魚丸皮要厚薄始終,要一口能咬到餡,但是又不能破,重量也要控制好,大小一致。」

上乘的魚丸,魚肉含量極高,煮在鍋里,會像吹氣球一樣慢慢變大。

煮好的魚丸,撈入瓷碗中,配上清淡的骨湯,只需少許鹽粒和蔥花,鮮香便溢滿鼻腔。 「有魚香而不見魚腥」,大概說的就是福州魚丸吧。


魚丸的進階

碗勺清脆的敲擊聲,和著叫賣聲,這大概是每個福州孩子的童年記憶。

早年間,在福州,有許多 「腳踏車魚丸」走街串巷,只要聽到叮叮叮的聲音傳來,大家就知道魚丸來了。

圖源/好吃的林君君

馬口鐵做的大湯鍋固定在腳踏車后座的位置,鍋分兩層,上層放魚丸,下層是魚湯。魚丸耐煮,時間久也不怕爛,每當有人招手,攤主便熟練地撈出魚丸和熱湯,再加點醋,撒入胡椒、味精、蔥花,一碗飽含福州味道的魚丸便好了。

圖源/好吃的林君君

如今,流動的攤販已經很少能看到,沿街的魚丸店鱗次櫛比,滿目皆是。

為了滿足福州以外的食客,許多知名企業也早已開啟了自動化的生產線。 一台魚丸機,一分鐘能做出120~150粒魚丸,整條生產線一天的產量高達100~120噸。這些魚丸,從福州出發,發往全國各地。

圖源/東南衛視

魚丸的種類也得到了拓寬,鴛鴦海豚魚丸、開袋即食魚丸、黃金爆丸杯、企鵝狀墨魚丸、海鮮獅子頭魚丸、菠菜魚丸等,在魚丸集市里,各類海味應有盡有;也不僅僅局限于煮,一些特制的魚丸,烤著吃、炸著吃同樣鮮美。

現代化的工業生產,給人們帶來了欣喜,有時候卻也會覺得惆悵。

論起來,肯定還是手工魚丸吃起來地道。如果仔細辨別,我們就會發現, 手工魚丸會留下勺子的印記,而流水線做出來的魚丸是沒有的。

圖源/閩侯融媒

每每遇到身在外鄉的福州人,聊起魚丸,自豪之余他們也常常嘆氣,只能等假日回老家才能一解魚丸相思之苦。

目前世界上最大的一粒魚丸,誕生于2019年的漁博會上,這粒500多斤巨型魚丸,打破了世界紀錄。

圖源/中新網

在福州,每每宴席散場,主人家都要為客人準備「酒包」——打包一些沒吃完的飯菜讓客人帶回去。「酒包」中必定會有魚丸,有些魚丸差不多有小孩兒拳頭大小。待到大人「夾」回家,便切成小塊,分給家人同食。

每逢父母赴宴,家中的孩子都要翹首盼著酒包中的美味。

匱乏年代留下來的習俗,在如今已稍有變化。「酒包」不再盛剩飯剩菜,而是會特意準備,但不變的是,那一粒拳頭大的魚丸。

*部分圖片素材來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版權問題請及時與我們聯系處理。

參考資料:

[1] 福州·美食故事 | 「丸」轉世界 · 福州魚丸出道記!

[2] 食在閩侯丨初夏的第一口「鮮」,從魚丸開始

[3] 福州魚丸的「三級跳」

[4] 尋味連江,作家筆下的福州魚丸是啥樣?

[5] 全國每兩粒魚丸,就有一粒來自這里~

[6] 福州人愛吃的魚丸,竟是這樣做出來的……

[7] 一顆魚丸,一部福州美食史

[8] 人文|福州即將消失的職業⑤腳踏車魚丸

- END -

用戶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