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父母送進養老院,真的就是不孝嗎?
2006年, 70歲的于淑珍與 76歲的老伴一起住進了 養老院。此消息被傳出以后,不少人紅著臉罵于淑珍的兒女是 「白眼狼」、「喪盡天良」。
更有難聽的還 詛咒他們得 不到好結果,將來老了肯定也會被他們的 子女拋棄。可于淑珍的兒女真的如大家所說的 那般不孝嗎?
對此,于淑珍哈哈大笑,語氣歡快地說: 「我來養老院都是自己的選擇,不是孩子們不要我,而是我不要他們了!」
為何晚年的于淑珍會選擇住養老院,她的兒女都做了什麼?
01、「長姐如母」,獨自撫養弟弟妹妹
1936年,于淑珍出生在河北的一處普通家庭里。她是家里的第一個孩子, 父母取名為「珍」,寓意不言而喻。
在那個 孩子成群的年代里,所有人都信奉 「多子多福」的觀點,認為家里孩子越多越好。
于淑珍的父母也是如此,所以在于淑珍之后, 他們又生了4個孩子。
家里有9個孩子要養,雖然那個時候的 物價低,可這麼一大家子人的 開支同樣也是一筆不小的數目。
所以,不光于淑珍的父親要工作,就連母親也是 坐完月子就馬不停蹄地 奔赴工作崗位。
作為家里最大的孩子,照顧弟弟妹妹的 責任自然就落到了 于淑珍小小的肩膀上。
父母常年在外工作, 賺的錢都交給于淑珍。可他們都是普通人,辛辛苦苦一年 又能賺多少錢呢?
杯水車薪的薪水讓于淑珍只能想盡辦法給幾個弟弟妹妹 改善伙食。
那個時候的河水清澈,魚兒肉質肥美。為了弟弟妹妹,于淑珍學會了如何捕魚, 每次都能抓好幾條魚。
每到這個時候,家里總是歡呼雀躍, 笑聲不停。
但也不可能一直逮魚,于淑珍就 上山挖野菜。一邊挖,還一邊唱著歌。歌聲回蕩在整個山谷中, 沁人心脾。
就在這樣的生活中,于淑珍逐漸 熱愛上了唱歌。
02、生母過世,繼母慈愛
因為 生子過多,再加上長期的疲憊,于淑珍的母親常年身體不好,在她 8歲那年更是歸于極樂。
父親 一個人要養家、種地,還要照顧這麼多孩子,實在是心有余力不足。
後來,經人介紹,父親 又娶了繼室。沒有 惡毒的后媽戲碼,有的只有一大家子人溫馨的場景。
繼母性情溫和,對待于淑珍姐弟們都是 一視同仁。哪怕是後來她又生了4個孩子,也從來沒有區別對待。
後來,他們一家子人去了 天津定居。
1952年,為了幫父母減輕負擔的于淑珍進入工廠。這一年,她才16歲。在工廠做工的日子里,她最喜歡的就是 聽著收音機里傳出的歌聲。
閑暇之余,她還報了 業余歌唱班。至此,白天打工,晚上學習唱歌就成了那幾年里她生活的全部。
每個月她還會把賺來的錢都寄回家去,父母總說: 「淑珍是家里最懂事的孩子,也多虧了她撐起這個家。」
1955年,文化館向外招會唱歌的人。聽到這個消息的 于淑珍自然坐不住。這幾年的學習雖然讓她算不上翹楚,卻也讓她的 歌聲更加動聽。
她興奮地去面試,最后的結果自然也沒有讓她失望。
1956年,她跟著館里去參加演出,當時正好遇到了歌劇院的領導。領導坐在台下,于淑珍在台上演唱 《美麗的姑娘》。
她一開口,領導的 神色都變得不一樣了。
領導覺得于淑珍就是他想要的人,可是他什麼也沒有說, 而是在演出結束后就離開了。
幾日后,一位姓閆的男性拿著調令來到文化館,找到于淑珍說: 「于淑珍同志,你被歌劇院錄取,收拾一下東西跟我去報到吧。」
聽到這個消息,于淑珍當場愣在了原地,她輕聲問道: 「真的嗎?」
在看到閆同志點了點頭后,她興奮的立馬去收拾東西,然后告別領導。臨走前,領導對她說: 「你是個好苗子,以后會有大發展。」
因為于淑珍之前并沒有接受太過專業的指導和學習,所以在進入劇院后的她最緊要的任務就是 學習。
不過,劇院領導認為于淑珍很特別,如果安排老師很有 可能埋沒她獨有的風格,干脆任她發展。
但于淑珍并沒有放任自己,而是 專心的和劇院里的每一位前輩學習。
03、嫁大6歲普通人生一兒一女
1956年,這一年是北京首屆音樂會, 舉國上下都很重視。剛進團不久的于淑珍得到機會跟隨劇院去往北京,她坐在皮卡車里,一路上都很興奮。
即便是很多年以后再次回憶起這件事, 于淑珍臉上依舊能看出當年的激動。
雖然這次于淑珍只是 觀摩學習,卻給了她 極大的激勵。
演出結束回到天津后,于淑珍開始登台演出。從最初的大合唱,到最后的獨唱領唱,于淑珍 不知付出了多少努力。
她不僅嗓音獨特,還特別有想法。由于沒怎麼上過學,所以她最大的心愿就是 上大學。
但當時演出繁忙,實在是抽不出時間上學。于是她開始 學習河北梆子、京劇等,將戲曲、國外歌曲以及各種不同的 民族聲樂都融合在一起。
此舉確實增強了她的水平,讓她逐漸站穩 「台柱子」的位置。在事業平穩發展的同時,于淑珍也有了自己的家庭。
她的丈夫就是當初去文化館接她的閆同志,老閆當年對于淑珍 一見鐘情。于淑珍進入劇院后,開朗活潑的性格,再加上悅耳清脆的歌聲 吸引了不少男同志。
所以于淑珍在劇院很受歡迎, 有很多人追求她。盡管于淑珍 無心戀愛,可依舊讓 老閆有了危機感。
這天,老閆和自己的好哥們在一起閑聊,老閆說: 「于淑珍也太受歡迎了,萬一哪天接受了別人該怎麼辦啊?」
老閆的好哥們給他出了個主意, 後來果然追到了于淑珍。
當時老閆分別找了劇院里的3位大姐,希望她們給自己 說媒,都是找的于淑珍。這三位大姐介紹的時候都沒說對方的名字, 只是約著地點見面。
第一次見面的時候, 于淑珍并沒有同意。她覺得老閆這個人 悶悶地,不愛說話,像個悶瓜。
第二次見面的時候,于淑珍有了點松動,她想著: 「兩個大姐都介紹這個人,是不是說明他也有自己不知道的優點?」
等到第三次見面的時候,于淑珍就提出: 「我們試試吧,三次都相在了一起,挺有緣分的。」
二人相處了一段時間,覺得彼此都可以,老閆就提出了 結婚的想法。
可此時于淑珍卻開始猶豫,她說: 「我家里條件不好,弟弟妹妹很多,我的工資基本都拿來補貼他們了,婚后肯定還是這樣。如果你不能接受,那我們早點結束吧。」
老閆拉起于淑珍的手說道: 「如果你是個對自己父母和兄弟姐妹不管不顧的人,那我才要放手。」
二人結婚后生了一兒一女,原本老閆也是歌唱家,可他卻心甘情愿為了妻子轉到文職當個 「閑人」,只為了當 「家庭煮夫」,讓妻子安心做自己喜歡的事情。
那個年代對 「男主內」存有很多偏見,老閆這樣的選擇,自然免不了遭受很多 流言蜚語。可他不在乎,他只知道自己這樣做很幸福。
于淑珍經常說: 「如果沒有他,我肯定無法安心唱歌,他是我堅實的臂膀和依靠。」
可惜在1966年-1976年,由于國內形勢進入特殊期,于淑珍的 事業不溫不火,賺的錢完全不夠養活自己,更別提貼補家人。
在這個時候,老閆竟主動 拿出自己的工資幫助于淑珍的娘家。對此,于淑珍 感動的話都說不出來了。
04、即使廢了嗓子,也不愿讓觀眾失望
1976年,于淑珍跟隨劇院去日本演出,遇到了當時著名的作曲家呂遠。呂遠很喜歡于淑珍的歌聲,主動找到她說: 「有機會我們可以合作嗎?」
于淑珍自然答應,可她也沒有放在心上, 畢竟自己這種小角色,對方這種大咖怎麼會放在心上?
可她沒想到,1979年,呂遠真的找到她演唱歌曲 《我們的生活充滿陽光》。
這首歌是電影 《甜蜜的事業》的插曲,那個時候都是先放歌再放電影,所以大家在看電影前 都會先領略于淑珍動聽的歌曲。
而且這首歌還有個 特別之處,那就是和電音搭配,這在當時十分少見,所以于淑珍在錄制過程中 遇到了很多的困難,曾反復唱過很多遍。
但她 從不畏艱難,反而一次比一次認真。
于淑珍憑借著 這首歌大火,每天忙得找不到北,家也沒有時間回。
老閆從來 不抱怨,反而特別支持妻子的工作。面對外面的 流言蜚語,老閆也 直面迎擊,他不希望妻子聽到這些會令她 不開心的話。
于淑珍全國各地的演出,有時候一天能唱十幾場, 嗓子使用過度。在一次演出中,于淑珍突然就 說不出話來。大家急忙帶她去醫院,檢查后才發現是 用嗓過度,需要休息。
可于淑珍卻堅持把當天剩下的幾場唱完,有前輩不解的問: 「你難道不要你的嗓子了嗎?」
于淑珍回答: 「票都賣出去了,我不能辜負觀眾。即便是今天過后我再也不能唱歌,我也要把今天的唱完。」
後來,于淑珍真的說不出話, 可卻贏得了所有人的掌聲。
05、與丈夫恩愛一生,讓人羨慕
丈夫知道此事后,忙前忙后的照顧她,最后于淑珍 順利康復。恢復身體的于淑珍連多休息一天都不肯,又馬上回到了劇院。
事后在接受采訪的時候,于淑珍說道: 「唱歌是我的全部事業,我一定要做好才行。」
其實像這樣的事情不止一次的發生過,但每一次 于淑珍的選擇都是一樣。
有一次她因感冒嗓子沙啞,有人提出: 「于老師,我們可以使用假唱,你要多注意休息。」
可一向好脾氣的于淑珍聽到這話卻 紅了臉,她說: 「假唱不就是糊弄觀眾嗎?這樣的行為豈不是在騙人?我不會用假唱的。」
這麼多年來,于淑珍與老閆一直都是 「男主內,女主外」的相處模式。兩個人從來沒有吵過架,不管于淑珍發生什麼, 老閆永遠都陪在她身邊照顧她。
于淑珍說過: 「丈夫就是我的頂梁柱。」他們夫妻之間, 相輔相成,令人羨慕。子女也很 孝順,兒子在北京工作,女兒則是在天津。
于淑珍退休后,就和老閆待在家里照顧他。因為老閆比她大6歲, 患有各種慢性病,時常住院。
于淑珍一個人照顧老閆有些費勁, 不僅她也步入老年時期,身體大不如從前。
每次老閆 住院,一雙兒女總是會放下所有的事情從外地趕過來 照顧父親,然后當晚再回去繼續工作。
這樣的次數多了, 于淑珍于心不忍。她不舍得看自己的孩子 如此操勞,她想了個辦法。
06、晚年不顧反對住進養老院,背后原因讓人淚目
2016年,于淑珍和老閆一塊去了養老院。
于淑珍的子女很不理解的問: 「媽,是我們哪里做得不好嗎?是我們不孝順嗎?你這是干嘛啊?這不是陷我們于不義嗎?」
在外界收到消息后,紛紛怒罵于淑珍的兒女: 「太不是個東西了,居然把自己的爹媽送去養老院。」
「這樣的子女真不孝,風水輪流轉,以后肯定也有他們好受的。」
于淑珍公開回應: 「我有退休工資,我自己能夠養活我自己。在養老院不用做飯,所有的事情都有人幫著打理,我過得很清閑。」
她還說: 「我選擇去養老院,并非是孩子們不孝順。我老伴身體不好,每次他們都費心費力的照顧,身為子女,他們做得很好。可我不忍心看到他們這麼辛苦啊,孩子大了,有他們自己的工作和生活,我不想拖累他們。」
于淑珍還和子女說: 「孝順并不是非要把父母帶在身邊,有時候支持和尊重父母的決定,同樣也是一種孝順。」
于淑珍做出解釋后,所有人都理解了她。如今的于淑珍 不光在養老院過得很好,還進入了老年大學。
學習畫畫、插畫、寫字、繡花,且技藝超群,尤其是畫功,比不上一流畫家,但也有不少人求畫。
子女也經常會去養老院看他們,每次于淑珍都是 紅光滿面,精神飽滿。看到母親這樣,他們才逐漸放下心。
于淑珍平時還會給其他老人唱歌,如果有人有興趣,她同樣也會教幾句。
有人問: 「為什麼不去教學生唱歌呢?」
于淑珍回應: 「剛退休那會確實有很多學校發出邀請,但都被我拒絕了。我覺得有人會唱歌,可不一定會教學。而我就是只會唱歌不會教書,如果讓我當老師,很有可能誤人子弟。」
曾經有人是這樣評價于淑珍的: 「老實做人、認真從業。」
確實,于淑珍這一輩子都在 認認真真唱歌,從來不曾懈怠過半分。而她做人的大智慧,同樣也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
她不拖累子女,勇于追求自己的生活,她這一生活得精彩又豐富。
都說 「養兒防老」,但像于淑珍這樣的人,不管有沒有子女,她都可以將余生過得歡快又幸福。